肠息肉切除了就安全了吗?小心这颗定时炸弹卷
日期:2020-07-23
案例:
蔡先生在2017年度体检的时候查肠镜发现了一枚息肉,大小约0.5cm,然后在医院进行了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手术。
术后病理:腺瘤性息肉。
本以为这样就没事,可以高枕无忧了。结果2020年,蔡先生出现了间歇性便血、便秘、腹部闷胀等症状,来到黑龙江惠好医院进行复查肠镜,没想到,大肠又发现4个5mm大小、千姿百态的息肉,升结肠、乙状结肠、降结肠散在分布。短短一年,就又“春风吹又生”了!
蔡先生纳闷了,明明摘除掉的息肉,咋后又长了呢?
家住道里区的李女士,43岁,公司白领。六年前出现便血,开始很紧张,担心患了直肠癌。到医院做了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有2枚乙状结肠息肉,其中较大的一颗2x3cm。
后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。当时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。然而,李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,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。
没想到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、腹痛症状,到医院检查,结果息肉复发且已经癌变,万幸的是还不算太晚。
其实,这些人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:那就是定期复查!
95%的肠癌
都是息肉惹的祸
近10年来,虽然我国癌症的整体发病率有所降低,但结直肠癌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,而且已从几十年前的第六位上升至了第三位,甚至居于城市第二大癌症。有专家表示,在北深沪广等一线城市,有取代肺癌成为癌王的趋势。
一般认为,80-95%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(腺瘤性)演变而来的,这个过程一般需5-15年,但个体差异不同。
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,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,所以,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。
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,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、黏液便、腹痛等异常,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,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。
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,通俗地说,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。
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,由于很少引起症状,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,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,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。
及时发现并切除它,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。
肠镜检查是
发现息肉和早癌最有效的手段
结直肠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效预防的癌症,它大多有息肉演化而来,发展迟缓,一般需要5-15年,甚至更长,在此期间,发现并切除它,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切除后并非万事大吉
要记得复查!
发现高危腺瘤性息肉的人,不但要及时切除,而且在切除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。
因为:
第一,即使切除了,长腺瘤的环境还在,很可能还会复发,此谓“春风吹又生”;
第二,有的切除不一定彻底,留有残端,可谓“枯树发新芽”;
第三,肠镜检查不是100%准确,由于清肠效果、医师经验、大肠结构的影响,很可能会有“漏网之鱼”。
黑龙江惠好医院提示您:
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。也就是说,50岁以上的人,无论男女、无论是否有症状、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,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。
高危人群如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、家族史的病人,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。